人物成就
自1947年從事電影工作以來,他先后創(chuàng)作了新中國的第一部故事片《橋》、謳歌抗日女英烈的愛國電影《趙一曼》,以及《高歌猛進》、《我們是一家》、《工地一青年》等多部展現(xiàn)新中國工人面貌的電影劇本。他的作品還有長篇小說《第一個回合》、《千里從軍行》、《風雨入華年》等,以及多部長篇報告文學和譯著。
“《橋》的劇本大約一半是在膝蓋上完成的。”1947年冬初,主持東影的袁牧之和陳波兒提出試拍故事片。于敏來到哈爾濱機車車輛廠體驗生活,3個月后,退出來寫劇本。于敏生前回憶,“當時招待所已住滿,所內大廳中有圓柱,圓柱周圍是環(huán)形的椅子。我占領了一個圓柱和環(huán)形椅。膝蓋是我的寫字臺,環(huán)椅是我的寶榻。夜里,我屈身而臥,如蝦米狀,好處是不受干擾,翻身時,要站起來,轉一個方向,再抱柱而眠。《橋》的初稿大約有一半是在膝蓋上完成的。”1949年,《橋》問世,一舉拿下新中國電影史上5個第一:第一部故事片;第一部“寫工農兵,給工農兵看”的人民電影;第一部以工人階級為主人公的電影;第一部體現(xiàn)執(zhí)政黨知識分子政策的電影;第一部“反現(xiàn)代的現(xiàn)代性電影”。
抱著寫工人的志愿,于敏1952年舉家落戶到鞍鋼,一去26年。在這段時間里,他寫出了《老孟泰的故事》等多部報告文學,以及《高歌猛進》、《無窮的潛力》、《爐火正紅》等多部電影劇本,它們無一例外地取材于我國鋼鐵工人及其家屬的生活。上世紀80年代初,于敏與其他電影界的領導一起創(chuàng)立了中國電影金雞獎,并作為評選中的核心人物之一,一連參加了13屆的評選。他提出的金雞獎評選的“學術、爭鳴、民主”六字方針和“六親不認,只認作品;八面來風,自己掌舵;不抱成見,從善如流;充分協(xié)商,顧全大局”二十四字原則,至今依然引領金雞獎的發(fā)展方向。有評論家認為,金雞獎在電影界所具有的權威性和影響力,與于敏的六字方針和二十四字原則是分不開的。